
编者按:科学巨人杨振宁先生于10月18日在北京安详去世,享年103岁。噩耗传来,各界人士深感悲痛。对于东莞理工学院来说,这份悲伤更增添了深深的感激——自1993年结识以来的32年来,杨振宁先生作为名誉校长,始终关注着东莞理工学院的成长。他以深厚的学识、广阔的视野和真挚的教育感情,引领学校的发展,奉献着自己的努力。曾担任东莞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广东省科协专职副主席的程洪波特地撰文,缅怀与杨振宁先生十几年接触的难忘时刻,字里行间讲述了他家人的珍贵往事和活生生的精神和生活。 。当我担任党员时2012年至2023年担任东莞理工学院书记期间,我与学校名誉校长杨振宁先生保持联系,并得到他的悉心指导。在十几年的接触中,我非常欣赏杨老师的高尚行为,也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人、办学之道。如今,丈夫远行,他的声音和容貌还在,给我们留下无尽的思念和不愉快的动机。 2012年6月,我从东莞市政府调到东莞理工学院后,立即通过电子邮件向杨老师汇报。此后,每年的工作实施情况和总体规划都会通过电子邮件向杨总汇报,杨总每次都会亲自查看回复。 2013年至2019年,我与杨先生会面五次,进行了长时间深入的交谈。 2013年1月,我在杨先生位于香港的公寓里第一次与他交谈。我也遇见了方如恩华、陈瑞球等广东香港实业家创办该校。 2014年5月、2018年5月和2019年11月,我三次到清华大学看望杨老师,汇报学校工作进展,听取他的指导。 2014年6月和2017年4月,我两次在东莞理工学院接待了杨老师。我陪同他与学校师生交谈,为杨老师种植的罗汉松浇水培土,参加杨振宁奖学金颁奖、学校建校25周年等活动。每次交流中,杨老师都关注三件事:学校的战略规划、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杨总认为,东莞理工学院位于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场所,区位具有战略优势。他支持学校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目标g大学,赞成走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发展道路。他建议学校积极参与我国散裂中子源建设,利用中子源开展科学研究。他鼓励学校加强与当地各大产业合作,推动社会服务,亲自揭牌华为、西门子等现代工业学院。杨先生亲自在校内选址,指导建设“杨振宁教研楼”,促进教学科研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他为师生做了多次学术报告,亲自颁发“杨振宁奖学金”,为新生举办开学典礼等,录制重要活动视频,鼓励每一位同学抓住这个伟大时代提供的机遇,热爱在这样一个充满发展潜力的学校学习的机会努力为自己、家人、国家、中华民族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他同意在东莞理工学院设立首个“杨振宁创新班”,探索产学融合、跨学科、师徒制、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机制,成为学校新工科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我心目中,杨先生是一位世界闻名的老师,是一位和善可敬的老师。他聪明又直率。与杨先生交谈时,始终保持目光接触,眼神清澈,思维敏捷,言语简洁。他很亲近,平易近人。 2014年5月第一次拜访杨先生的办公室后,他特意在清华大学B所订了一个座位,并邀请我和我的同事共进午餐。 2018年的那次访问期间,老师和学生代表都有。杨先生认真听取了他们的介绍行动并进行有趣的互动。他珍视信任和长期友谊,始终关心东莞理工学院的发展。他曾亲自致函有关部门,为学校寻求政策支持。每当我们见面或发邮件时,他都会让我向他认识的许多前领导人和老朋友问好。 2022年4月,东莞理工学院建校30周年之际,杨老师特地发来视频向学校表示祝贺,并向学校赠送了《杨振宁传》和《黎明集》两本书。他办公室的桌子上总是挂着我们和他的照片。值此杨先生百岁华诞之际,本链接增添了一份特别的装饰——2020年11月上线的杨振宁教研楼铝合金3D模型。对于东莞理工学院来说,杨先生“学而知不足”的校训和丰富的印记他留下的智慧已经成为这所年轻大学最重要的精神地图。这些作品至少可以说,对我们从事教育和科技的后辈和年轻一代来说也是一种永久的激励。只有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立志励志爱国,追求卓越,才能真心回报王先生长期以来的关怀,成为王先生家国情怀、学术精神、人生态度的最美好的回忆。写于2025年10月19日(作者为广东省科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程洪波)
编辑:刘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