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看新疆
作者:bet356官网首页 发布时间:2025-11-03 10:19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11月1日第08页)新疆哈密:本报记者胡仁巴农村启动“甜蜜引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伊州区南湖乡农民正在装载哈密瓜。曹兴佳在哈密市伊州区南湖乡头拍摄了外商检查哈密瓜的照片。曹兴佳 摄 哈密市伊州区花园乡哈密瓜分选中心智能分选设备正在运行。克伊姆·卡德尔在新疆哈密“甜蜜旅行”第十九届哈密瓜节开幕式上摄。普拉提图片哈密瓜果汁、精酿啤酒等产品由哈密瓜鲜果产业平台联合推出。图片来自哈密瓜鲜果产业链平台。哈密​​瓜生鲜水果产业链平台服务中心品牌流量中心直播老师教哈密瓜电商直播AST 技能。韦戈能拍摄游客在哈密瓜节上品尝哈密瓜的照片。曹兴嘉 亚里坤尼亚孜(左一)摄 在哈密瓜历史文化遗产陈列馆,哈密瓜种植传统文化第十四代传承人雅丽坤尼亚孜(左一)向游客讲解哈密瓜的历史文化。本报记者 胡仁巴 摄 科研人员对种质来源进行检测,并称量种子的千粒重。哈密​​瓜鲜果产业链平台供图:“​​吐鲁番葡萄是哈密的瓜,库尔勒香梨嘎嘎叫。”这位新疆妇孺皆知的民间亲戚,充分说明了哈密瓜在新疆果品中的天然地位。从祖辈传承下来的老品种栽培方法,到全产业链的现代化发展,哈密瓜成为连接一、二、三次的“甜瓜机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激活乡村活力。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以南20公里处的宜州区花园乡卡里塔里村。一侧是生机勃勃的田园绿洲,另一侧是浩瀚的戈壁滩。这里曾是历代哈密王的珍瓜种植地。如今,它已成为荣获“全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殊荣的乡村振兴示范村。走进村里,占地100亩的哈密瓜品种展示园里,270个哈密瓜新老品种鳞次栉比,从冰淇淋味的“老汉瓜”到果形坚挺的“加格达”瓜,从常见的“西洲蜜”到罕见的“丑瓜”、“大蓝花”。每一个瓜都承载着哈密崇拜的栽培历史和记忆是的。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哈密​​瓜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亚力坤·尼亚孜,自从从父亲尼亚孜·哈西木那里学会种瓜以来,就与哈密瓜结下不解之缘。现年42岁的他,已经在“甜蜜的事业”中坚守了32年。在他的院子里,一座占地220平方米的哈密瓜文物古迹静静地矗立着。展厅里,黄色的史料记录了哈密瓜从西域的奖品到百姓佳果的转变;在70种哈密瓜模型组成的造型墙前,游客驻足拍照,感受哈密风光之美……在两个村委会和帮扶单位的支持下,雅丽坤尼亚孜的“甜蜜生涯”迎来了新的机遇。 202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东部国有林管局作为示范村承包单位,引进了苏州期货公司提供10万元,对哈密瓜历史文化遗产陈列馆进行升级改造;该村探索了双季哈密瓜种植技术,亩产6.5吨,每亩收入22000多元,建成了全市最大的双季哈密瓜基地。亚丽坤一家的年收入也超过了10万元。 “生活就像哈密瓜,越吃越甜。”他笑着说。哈密​​瓜节将这份“甜蜜”带到了更广阔的舞台。从1993年开始,哈密每年在瓜丰收的时候都会举办哈密瓜节,卡芝塔里村作为主要去处之一,总是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历时40多天的节日期间,游客不仅可以在葡萄长廊下欣赏麦西来福等民俗表演,还可以进入瓜园体验采摘乐趣、鹤鸣湖垂钓、o 前往沙漠体验越野和沙疗。村民 Sidik Sawut 是节日经济的受益者。在村委会的指导下,他将自家四合院改造成集居住、餐饮于一体的农家乐。哈密​​瓜节期间,他每天的收入可达1万元。 “以前看瓜地才知道种瓜,现在靠游客了,生活越来越好。”西迪克的话呼应了许多村民的心声。如今的哈密瓜产业已经超越了“种植-销售”的单一模式,形成了“研发-种植-加工-文化旅游”的全链条格局。截至2024年,哈密瓜全产业链市场规模将突破500亿元。未来,随着冷链物流的完善、文创产品的创新、文旅融合的深入,这个““种族”也将带领更多的哈密村庄走向工业繁荣、生态繁荣、生活富裕的未来。 编辑:吴家红
电话
020-66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