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加强和改进作风,做好为群众减轻负担的工作,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2019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要继续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人民服务”。习近平书记的深切关怀,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奋发图强、服务人民。 2024年11月,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在潘家湾镇四邑村党群服务中心提到了作风的重大转变:“以前要求很多人做事,现在更多党员干部做事反对、为群众服务。”再看向北,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的减负举措印证了这一变化。故事开始于2024年初。张增孝,清水河县窑沟镇布禅洼村村民有一个心愿:自己70多岁了,腿脚不好。管理家里的35英亩土地变得越来越困难。经过一番询问,张增孝到党群服务中心办理了手续。这里挂着很多牌子,但张增孝却找不到人来处理这件事。他要去城里开会,其他村干部也都有自己的忙碌。张增孝拨通了韩永新的电话——“叔叔,我们村合作社现在不能转让土地,什么时候可以转让的话通知你。”电话那头的韩永新一脸无奈。张增孝的诉求具有普遍性——布坎瓦村80%以上的村民年龄在60岁以上。他们太老了,无法工作,许多人想搬迁土地。韩永信的困境也具有代表性——当时,上级单位挂了10多个牌子d 村里有30多个标志。每个牌子的背后,都有相应的整理账目、开会、学习等繁琐的工作,而这些工作都是由常常感觉“做不完”的村干部来完成的。 “这么多年来,大家已经形成了思维习惯,对品牌以外的事情没有主动性。”韩永新说道。 “其实合作社流转土地是常事,村民也有需求,我们必须这么做。”布坎瓦村第一书记李瑞刚不久前赶到。他年轻,有活力,遇到问题总是向老韩请教。 “土地流转并不难,但持续下去就不容易了。”老韩劝告小李:“第一,手头的任务我们完成不了;第二,如果我们做得不好,人们就不会买账。” 10多个牌子背负着各种责任和压力,有时让村干部行动困难,观念更加保守。2019年是党中央提出的“基层减负年”。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不断加强和改进作风,做好基层减负工作,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在村指挥部听取了村干部的汇报,签字从最高38元降至12元,并点头确认:“党委明确要求减轻负担开展这项工作。” 2024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关于反对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若干规定》。这是首次以制度规范减轻基层负担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制定和出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引领下,各地区各部门精准施策,用明晰的权责体系为基层干部减负解忧,用务实的举措激励责任担当。针对基层清单多、东西多等顽症,内蒙古制定了硬性部署,明确了22项具体措施,建立村(嘎查、社区)工作项目平均削减60余项,清理标牌5.3万个。放眼全国,我们不断深化基层减负。上海正在开展减证、减制度、减考核、减清单“四减”行动,以纠正“手指头的形式主义”为突破口;重庆跑过“一表”智能报案,原住民报案数量、报案处理时间、报案涉及人员减少60%以上;云南综合绩效考核、专项考核等各级指标进一步减少……不同地区将村(社区)办事处外不同牌子数量标准化为4个至6个,检查考核项目数也在逐年减少,总体考核明确。从简短的会议到促进评估;从防控“手指头形式主义”,到纠正基层“无心上市”问题,务实有效的制度篱笆越来越轻。形式主义生存空间不断压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为群众服务。具体来说,在布坎瓦村,麸皮售价10多元的ds降为4元。这时候,韩永信改变了习惯,李瑞也变得更加踏实了。 “少一点惯性,稳稳完成任务;多一点主动为人做事、敢于做事的勇气。”两人共同调查,特香稻方案终于成型,每亩地出让费为100元。今年收获期间,张增笑着说:“转会费不少,还可以获得分红。”规范在上,规范在下。为国人减负的强大新潮流,正在中华大地欢呼雀跃。
编辑:王志涛